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。
【导读】广东成考网分享“高校专利在沉睡?我国专利技术转移的真实水平被低估”相关内容,详情如下:
一直以来,高校总是被诟病“科技成果转化率”不高、大量专利成果在“沉睡”。实际上,这些判断并不准确。我国高校与企业一直保持着较为紧密的产学研联系。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统计,过去十年里,中国高校每年从企业获得研发经费约占高校总研发经费的30%左右,远高于发达国家高校10%左右的平均水平。在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,为追求转化速度和流程便利,一部分专利技术通过“技术开发”“技术转让”“技术咨询”“技术服务”形式实现转化。
此外,由于发明披露和利益冲突管理等制度缺失,一部分专利技术通过“体外”转化,造成专利技术转移的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国专利技术转移的真实水平被低估。
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数量虽大,但效率还不够高
据统计,2016年我国1805所高校平均申请专利127项,获得专利授权80项,远高于2015年美国高校的专利申请81项和授权37项、英国高校的专利申请13项和授权8项。但是,我国平均每所高校出售专利仅2.7项,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平均每所高校实现实施许可43.4项;中国平均每所高校专利出售获得收入仅19.37万美元,同样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高校。
2015年后,国家陆续出台新修订的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》等,旨在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2017年以来,又陆续颁布《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》等政策文件,进一步完善我国技术转移的政策体系。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,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堵点基本打通,并将继续升级提速。从转化奖励、收益分配比例和税收优惠等指标看,我国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。在这种背景下,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水平能否有、如何有飞跃性提升,值得关注,有必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侧,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不足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。
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,但是道阻且长
从需求侧看,目前,企业研发活动不足造成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对象较为有限。据统计,2017年,我国37.2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27%开展了研发、仅19%设有研发机构。很多企业对自己需要的专利技术,提不出明确需求,也不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,对专利技术的价值无从判断,只能沦为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过程的“看客”。
同时,企业原创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其对专利技术的承载能力。高校专利技术大都成熟度较低,必须由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二次开发。据OECD统计,2016年,中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仅占研发总投入的0.2%,远低于英国6.7%和日本7.5%的水平。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几乎都集中在试验发展阶段,“只发不研”现象较为明显。在基础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积累,使企业缺乏足够技术能力来承接和匹配高校专利技术,其结果只能是指望高校以“交钥匙”的方式,提供成熟的整套技术方案。
从供给侧看,首先,现行的评价和考核导向,导致高校及教师动力不足。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寄予厚望,并给予极大支持,已逐步释放出高校和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活力,但仍不足以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持续稳定的动力机制。专利价值的异化,专利本身,而非专利所指向的技术成了能赚钱的“商品”。近年来,我国高校专利数量快速增长,其中难免掺杂了一部分无转化价值的专利。
只有将高校等孕育的“硬科技”,通过企业精湛“内功”转化成为产品及服务推向市场,获得市场认可,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,科技成果转化才算真正的成功。
成人高考院校专业指导专属提升方案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 文汇网本文关键词: 高校
广东成考网申明:
(一)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联系方式:邮件429504262@qq.com